![]() |
Kostolany的蛋 |
今天看到瑞士銀行的人講到基金經理人應有的風險意識。我始終沒有看過比諸如Georg Soros、Kostolany等人更能在理論上掌握風險的存有論意義的。這也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以及他們與傳統投資理論衝突的根源。他們把金融學的一切都納入形上學,然後把企業、經濟、政治視為有機的個體,而非該個體的屬性的簡單集合。
具體而言,風險和報酬的概念關係,在日常使用上已經成為和諧的體系,塑成傳統投資理論的形上學。這裡頭是有些美感沒錯,但蘊含著沒有根據的恐懼,因而使投資行為更大幅度圍繞在投資者的短期自保之上,而非依循合理的價值來源。如果投資人對於投資理論背後必然存在的形上學沒有意識,就不可能從根本處著手,摧毀傳統風險理論帶來的心理壓力,然後作出違反市場常識、違反趨勢的行為。因為,在缺乏這種超越的認識的前提下,違反市場思維的舉動本身就會成為純粹、簡單的叛逆,而沒有充分的現實根據。投資人的內心終究會察覺到這種叛逆本身沒有合理論述支撐,那麼當逆風吹來,或者就是因恐懼而招架不住,或者是以幾近迷信的態度固執己見。這種心理模式本身並不會預示個別的投資失敗,但也完全無法給予投資人實質的信心來源,罔論正確的認識和決策前進。整個投資行為會落入情緒和賭博行為的輪動,不管輸贏,你都不知道背後的故事。這絕對是最不合理的一種投資習慣。
我聽過很多人講「投資哲學」。但有多少人真的願意用哲學的嚴謹來規劃自己的投資理論和決策框架?有誰真正對主流哲學內容有興趣?哲學一詞的意義,在市場上延伸到了荒謬的程度,它幾乎可以只是代表「態度」。但哲學不是這樣簡單的東西。科斯特蘭尼說自己的投資策略是經過嚴謹的思考過程產出的,就連Peter Lynch也是這樣。也許有人會把Lynch看成是簡單的選股家,但他其實更倚賴的是以哲學為本質的策略框架,只是他與科斯特蘭尼的方向相反,科斯特蘭尼是從上至下的過程,Lynch是由下至上的過程。
的確,有效的投資的本質必由實際的歷史條件決定,因而其過程充滿任意性和細微的變化。但就連最平庸的哲學家也能建構充足的理論,邏輯地囊括這些任意性,並推理出長期適用的指導方針。Peter Lynch、Andre Kostolany、Georg Soros都是如此。也許他們是少見的個例,無法證明這種方法論與他們的成功有實質的關聯。但是,投資成功的人,向來都是少數。對我來說,與其再等幾百年的投資史發展,然後藉由回顧研究來確認這種關聯的存在,我寧可選擇自己可能相信的方向。
哲學是金融界時常消費的對象,但即便其實質效用存在,金融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類比(Analogie)的工具。
圖片來源:http://boersenphilosoph.files.wordpress.com/2011/04/ei-des-kostolany.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