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On the Road: 一點想法



今天看完電影,想記錄幾個想法。很久沒記錄過自己看的電影了。


電影本身拍得怎樣、要傳達什麼,我不清楚。但可以分析出一些顯著的主題。


片中有幾個重複出現的主題,包括:父親的不在場、脫序、無根的存在。


電影裡一再浮現一個不在場的父親。所有的年輕男性,都是用自己的生活來經驗、學習,這也可以說明他們行為的混亂。唯一的父親形象,就是在家裡吸毒的一位年輕爸爸。片中有一段是他抱著孩子的畫面,同時他手上滿是針頭插過的痕跡。這是非常有趣的安排。他實際上就是迪恩以外的角色未來的終點。他靠自己的經驗和見識累積起生活的基礎,並把這些東西傳給下一代,雖然用毒品麻醉自己,但顯然還有辦法安穩生活下去。在理想的情形下,片中主要的女性所要的可能就是這種男人。

二次戰後的美國,其實在經濟上有一段黃金時期。片中的人物不時會穿插在其他人的工作場合(棉花田、停車場),還與一些下班後放鬆的民眾享受舞廳的音樂,但他們卻沒辦法停在任何一個工作場合,也不會有職業人的自我認同。一般人工作是為了生活,他們則是尋求經驗,所以他們無法在任何地方找到歸屬感,也不會被任何場合的人接受。嚴格說來,他們完全有條件好好過生活,當時也不是一個經濟匱乏的時代,反倒是一段非常進步,推崇家庭生活的日子,所以他們隨時感受到的孤寂感、失根的恐懼感的來源為何,便是相當有趣的課題。

此外,嚴格說來,雖然很多角色都罵迪恩不負責任、瘋狂,不願陪他們到最後,但我覺得主角迪恩是一個被利用到底的人。其他的年輕人在追求不同的事物、有趣的事物,當他們發現迪恩這樣的人,他們實際上是藉著與他相處來圓夢。這些人要的是短暫的獨特經驗,而不是一輩子都這樣漂泊。但迪恩是切切實實完全失了根的人,他的孤寂和不安感非常強烈,所以即使當了爸爸,也無法乖乖待在家裡。他永遠在找一個正確的生活方式,但就算他與安穩的人生擦肩而過,卻似乎總有種恐懼感逼他繼續尋找下去。而其他朋友們就不一樣了,他們在荒誕的生活結束後,個個都還有本錢好好活著。包括曾經瘋狂愛上迪恩的詩人,他放下對迪恩的感情後,也終於恢復正常。主角則顯然是以每趟旅途作為自己的靈感,他坐不住的那種感覺來自於生活經驗的匱乏,而能每次提供短暫刺激的就是迪恩,迪恩某個意義上就像毒品一樣。

然而,對於迪恩而言,這種生活就是他的唯一。他不斷從一段段關係中逃跑,卻又一直渴望安穩的生活,其實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衝動。放蕩的生活,只有對他而言,不是一個悠閒的玩笑,那是他本質上的痛苦。我認為,除了片中女性以外,他是最認真地在活著的人。所有人與他的交往都為個人帶來某種滿足,但這些人終能帶著回憶踏入社會,唯有迪恩一個人必須獨自面對悲劇。簡單說,迪恩的旅途一開始就必然要走上毀滅,但其他人卻都有本錢提早下車。他們想要與迪恩維持一個如夢的生活,這是絕不可能永遠下去的,而迪恩的結局也是無法逆轉。迪恩的痛苦是別人有趣的探索之旅,但隨著時間過去,本來失了根的年輕人一個個會建立新的人生、家庭,唯有迪恩一個人將保持原樣而孤獨死去。他就是那種人人欣羨,但沒有人想當的角色。